阅读历史 |

126.冤与不冤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收益和支出天差地别的西征大宛, 就这样成了李广利的功绩。‘可怜白骨攒孤冢,尽为将军觅战功【注1】’用一战就折损了卫霍甥舅一辈子都没有的伤亡,如此庸才竟就这么踏着无数人的尸骨一跃成了大汉名将。甚至一夕之间, 仿佛就已经能功比卫霍了。”

“天汉二年, 李广利受命领三万骑兵出酒泉,击右贤王于天山, 得首虏万余级而还【注2】。听到这句,有没有觉得很厉害,哇~不得了大汉要出第四个军神了。这一战, 汉军确实出了一个不得了的人物。这个人被苏洵与卫霍甥舅和唐之李靖、李勣并称为贤将。然——”

“不好意思哈, 这个人并不是李广利,他叫赵充国。漠北之战后,为加强北地边防,巩固战果,朝廷曾大举移民屯居于东起朔方, 西至令居的地区,赵充国一家因此移居金城郡的令居县【注2】。因长居于边境, 赵充国非常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。”

“后, 赵充国因擅长骑射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补授为羽林卫士【注2】。赵充国只比霍去病小三四岁,又进了羽林卫,许多人都以为他见过霍去病,甚至可能做过霍去病的部将。不过赵充国为良家子, 不是那些‘品行恶劣’少年,若以汉代正常兵役年龄入羽林卫的话, 应该刚好是在霍去病病逝后入伍。”

“不同于卫青和霍去病年少成名,赵充国与唐之李靖一样是位大器晚成的将军。天汉二年征匈奴之役,赵充国已近不惑之年, 却并未得到君王重任,以假司马的身份跟随李广利出征。所谓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,副将的副将,或许皇帝都不知道军中有这个人的那种。”

“我们说过,李广利是倡门出身,并没有为将帅者该有的素质。两征大宛:第一次没到目的地队伍就散了,士兵十不存一;第二次靠人数优势和国力碾压,又配备了许多有经验的副将,纯粹是点个猪上去,也该赢的那种。且小小的大宛实际上也没有打下来,就抢了几匹马。”

“从对本国影响和对敌人的打击力度来看,后来隋炀帝三征高丽与李广利西征大宛颇有相同之处,甚至可以说是李广利西征大宛的超大版本,且来了三次。”

“你看,隋炀帝三征高丽,同样是丝毫不爱惜士兵和百姓性命,也是耗费巨大人力物力。因为皇帝这个自封主将的愚货,路上平白耗死无数人,隋将好不容易在皇帝的愚蠢指挥下利用有限的发挥范围打出了优势,然后对面举个小白旗,皇帝就心满意足表示可以大捷而归了。”

“隋炀帝前脚走,人家后脚又不服了,隋炀帝就又来一次。哦,他举白旗了,他投降了,那没事了,收兵,朕正是英明神武,威服四夷啊,然后下次再来!如果不是人死的太多,抓不到壮丁了,他还敢来第四次。这哪里是征高丽,这明明就是绞杀大隋百姓。”

“说远了,说回李广利征匈奴,得首虏万余级是他的功绩吗?那怎么可能!在李广利的‘英明’指挥下,汉军直接被匈奴包圆了,期间断粮数日,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。请注意是死亡率,不是伤亡,受伤没死的没算。”

“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了,这时是赵充国站了出来。赵充国带着一百多壮士开始突围,其作战十分勇猛,在全身二十多处负伤后,终于为汉军杀出一条血路。然后主将李广利贴在赵充国后面,安全地逃了回来!”

“我们之前说的那些将军,不说卫霍,就是李广等人作战哪个不是身先士卒,如李广利这样贴着副将的副将突围的,啧~谁让人好命呢!弟弟妹妹都是皇帝枕边人,双重的枕边风。虽然这双重枕边风都已经死了,但是死了才永远不会翻车啊,死了的朱砂痣白月光杀伤力倍增好不好!”

“想当年李广杀敌过当,但因为自身折损过重,功过相抵,没有封赏。而李广利一战匈奴伤亡足足是杀敌的两倍,却什么事都没有。不仅没有惩罚,还升官了,第二年从领兵三万升到了领兵七万。”

“这个是后话,再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出战还有另外几路,最惨的一路是路骑都尉李陵。汉武帝原本要李陵负责管辖李广利军需物资,但李陵想立功重振门风,就自请出战。自请出战没问题,关键这家伙有点傻乎乎,和汉武帝夸下海口说给我五千步兵,我就能直捣单于王庭。”

“汉武帝一听,有志气啊,我就喜欢这样的年轻人,于是就答应了李陵,给他五千步兵,让路博德负责接应李陵。但这个路博德资历比李陵早,他早年跟着霍去病就已经封侯了,哪里愿意做李陵这个新丁的后路。于是与当年的李广一样,路博德并不愿意为后军,也跑去和皇帝请战。”

“所以说,还是得亲甥舅啊,要不就卫青愿意给外甥打配合呢!”

“晚年汉武帝是非常多疑的,因路博德请战,汉武帝就怀疑李陵请战后又怯战了,所以路博德才会来请战。汉武帝很不高兴,就让路博德赴西河与公孙敖汇合作战,然后让李陵到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边侦查,并且表示找不到敌踪,可以退回受降城休整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 章节报错(免登录)

书页/目录